健康科普

基础部科普活动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健康科普 >> 基础部科普活动 >> 正文

我校召开器官健康学科普读物编写工作推进会议

发布日期:2024-12-15    作者:许丽娜,张秋莹     来源:     点击:

12月13日下午,在“器官健康学”科普概念首创者姬新颖副校长的召集下,我校器官健康学科普读物编写组全体组长在基础医学部会议室召开了编写工作正式启动会议。康复医学系严巍主任,公共卫生健康系薛晓菲老师出席了会议,会议采取线上线下联动方式进行。

我校成立器官健康学科普读物编写小组以来,大家攻坚克难,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已顺利完成第一阶段的编写计划,故事组总负责人张秋莹副教授完成故事书整体构思框架,各分册小组成员广泛查阅各种参考资料,按照生长发育、形态结构、功能机制、损伤因素、保养保健方法五个模块基本完成主要器官知识框架思维导图,初步建立了科普分册的五级目录。

会上,张秋莹为大家进一步明确了器官健康学的概念,指出器官健康学(Organ Health Science,OHS)是以人体某个器官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生长发育、结构功能、损伤因素、损伤表现、保养保健方法的学科。张老师指出OHS属于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等学科下属多主干课程的交叉融合,目前编写组把它作为一门整合课程来理解,它既涉及正常器官的形态位置与功能,又从病因学、病理病机的角度分析影响器官健康的因素和发病机制,从而提出科学的器官健康指导意见,预防损伤因素导致器官功能障碍,或延缓已损器官的功能进一步恶化,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出现。姬校长就器官健康学的研究领域和学科体系建设提出新的思路,强调健康的重要性,强调预防的重要性。他指出在国家大健康战略背景下,作为一名医学院校的教师,我们均有着临床医学教育背景,具备丰富的医学知识,愿意全身心投入科普教育事业,我们的编写团队是完全能够胜任图书编写工作的。姬校长还鼓励大家要善于发挥聪明才智,敢于创新概念、创新形式、创新内容、创新成果。然后,张老师继续从器官健康学课程建设意义,器官健康学科普手册编写初衷、受众群体、特色创新等方面为大家点明了方向和下一阶段的工作重心。

一、器官健康学建设意义

1.响应国家健康关口前移战略部署,早发现、早识别、早干预,防控为主,提升生命质量。

2.从细胞分子水平研究器官易损因素与发病机制,结合中医药传统医理精髓(治未病),及早精确阻断或延缓致病因素对器官的损害。

3.学科研究联动人才培养,为大健康领域相关专业课程建设提供前沿资源。

4.学科发展引领健康科普工作开展,助力公众健康素养进一步提升。

二、器官健康学科普读物编写初衷

1.打造专业化的科普读物,深入强化青少年对人体的认知,进一步提升以家庭为单位的健康认知和健康行为养成。

2.宣扬中华民族传统中医药文化常识。

三、科普读物受众群体

青少年及其家庭

四、科普读物特色创新

1.从器官健康角度出发全面系统科普,强调各系统器官健康、疾病预防与日常健康行为的养成。

2.全书分十册,每册配套两本书,故事书与科普手册相对应。故事书情节跌宕起伏,描写细腻入微;科普手册中配有简化版的图片与视频,设置CP互动讲知识、健康科普我知道、经典案例专家解读等板块,提高阅读趣味性、专业性和互动性。

3.配套数字化资源,AI创作3D人物形象,提升读物的审美与艺术价值。

最后编写组总负责人张秋莹副教授就第二阶段的编写任务进行了工作部署:科普手册各组组长带领自己的团队按照目录撰写科普素材文字初稿,组稿要兼顾真实严谨的科学性和生动有趣的可读性,要站在青少年读者的立场和认知水平上组织语言,通过互动引导青少年及其家庭逐渐养成健康好习惯。

会后各编写组组长纷纷建言献策,并表示有信心带领自己的智囊团按时完成第二阶段的编写任务。大家也纷纷表示要一起努力打造器官健康学精品科普读物为健康中国行动贡献微薄力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