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基础部科普创作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健康科普 >> 基础部科普创作 >> 正文

我校成立器官健康学科普故事读物编写小组

发布日期:2024-11-22    作者:许丽娜,冯晓丽,张秋莹     来源:     点击: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全民健康素养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7年)》中指出加大优质健康科普产品供给,围绕全生命周期和全人群,聚焦近视防控、心理健康、合理膳食、科学运动、传染病防控、“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简称“三减三健”)、健康孕育等重点主题,不断创新健康科普的理念、视角、模式,向社会发布一批科学权威、通俗易懂的健康科普作品。经过前期部署,已吸纳本校与社会上致力于健康科普工作,并具有一定职业素养能力的人员,组建了人体器官健康学科普读物的编写团队。11月21日下午3时在我校姬新颖副校长组织指导下,在基础实验楼427实验室召开编写小组第一次会议,器官健康学科普故事读物编写小组正式成立。

会上姬新颖教授为大家进一步明确了器官健康学的概念,是研究人体每个器官的细胞如何健康地进行代谢、营养、生长的科学。并明确指出器官健康学的目的,是维护器官正常的功能,避免危险因素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人体各个器官协调发挥作用。需整合各个器官的细胞学、基因组学、遗传学、生化代谢学、解剖学、胚胎学、组织学、生理学等特点,进行全面总结归纳,阐述影响健康的环节和机制,从而提出科学的健康指导意见。基于此编写小组制定出以下详细的计划。

一、器官健康学科普故事读物领导小组成员

姬新颖教授(书中化名姬建新),刘安丽教授(书中化名刘安娜)

二、科普读物主要内容与形式

《生命的意义》(暂定名)器官健康科普故事读物采用第三人称视角,针对青少年受众编写的科幻悬疑类医学科普读物,每册由两本书组成,一本故事书,一本与故事书对应的科普手册。故事书是虚构内容,形式为文字+情节插图,由两条主线组成,其中一条主线对应科普手册,科普手册是科学指导,形式为文字+图片+视频+互动栏。

《生命的意义》计划分10册,以下均为暂定名:1.“骨骼密码”—运动器官;2.“无限循环”—循环器官;3.“致命呼吸”—呼吸器官;4.“五谷杂粮”—消化器官;5.“水平衡”—泌尿器官;6.“与微生物的协议”—免疫器官;7.“成长的烦恼”—内分泌器官;8.“感知过往”—感觉器官;9.“种植人”—生殖器官;10.“永久的记忆”—神经器官。

三、编写分工

1.故事组总负责人:张秋莹(书中化名张爱华)

2.科普手册分册负责人:“骨骼密码”—薛晓菲(书中化名薛玉菲);“无限循环”—张秋莹;“致命呼吸”—张秋莹;“五谷杂粮”—冯晓丽(书中化名冯美丽);“水平衡”—严巍(书中化名严巍山);“永久的记忆”—霍孟可(书中化名梦怡珂);“成长的烦恼”—刘丹花(书中化名刘茗花);“感知过往”—许丽娜(书中化名许丽丽);“种植人”—陈燕芳(书中化名陈如燕);“与微生物的协议”—徐海瑛(书中化名徐浩英)。

四、编写计划

1.第一阶段 故事组负责人整体构思故事书框架与故事提要,安排人物派系与故事主线。科普手册负责人与自己的团队按照系统器官生长发育、形态结构、功能机制、易损因素、保养保健方法五个模块梳理本系统内主要器官的知识框架,尽量细化,最好精确到五级目录,截止时间2024年12月30日,按时提交领导小组审核。

2.第二阶段 科普手册负责人带领自己的团队按照目录撰写科普素材文字初稿,组稿要兼顾真实、严谨的科学性和生动、有趣的可读性,要站在青少年读者的立场和知识水平上组织语言,要消除知识硬核,吸引青少年读者读下去。按照出版顺序本系列书“骨骼密码”是第一册,“永久的记忆”是最后一册。撰写完成后提交领导小组审核,截止2025年4月30日。

3.第三阶段 科普手册负责人与故事书负责人沟通交流,拟定每册故事书的目录。截止2025年5月30日。

4.第四阶段 撰写第一本故事书,其中出现的增设或删除的科普内容由科普手册负责人与故事书负责人沟通交流补充,其余书本陆续出书。中间涉及医学内容的专业性与权威性,涉及的医学外相关知识融入的准确性与科学性由领导小组审核把关。

5.第五阶段 故事书的情景插图配图,人物形象设计、科普手册视频录制等完善工作。

会上编写组成员表现出对系列丛书编写的极大兴趣和热情,纷纷表示将从器官水平精准科普提高青少年健康素养,为健康中国行动贡献出微薄力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