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间的学习交流与合作,10月11日下午,生理病生教研室在实验楼427教室组织开展了感觉器官集体备课活动。本次活动由生理病生教研室主任张秋莹主持,生理病生教研室全体教师参会。
张主任强调,集体备课是提升教学质量,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希望每位老师都能积极的参加,互相学习,共同进步,随后霍孟可老师,吴双艳老师分别主讲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相关内容。

霍老师先通过一段“科幻地带”的短视频向大家介绍了什么是感觉和感受器,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有哪些。接着又通过大量生活中的例子介绍了视觉、浅感觉、深感觉的定义。吴老师通过提出问题,例如:听觉是如何形成的?引入听觉内容,再联系生活,分析骨传导耳机以及助听器的设计原理;通过临床案例“化脓性中耳炎”引发思考,分析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以及患者听力下降的原因;通过“声音猎人”的游戏来听声辩位,更加生动形象。
两位老师讲解结束后,依据设计教研室老师先体验了一把“隔板猜物”的游戏。老师们首先分成两队,每队的队长带上眼罩在视觉“消失”的情况下,依靠触觉、味觉、嗅觉等其他感觉给队友传递信息,描述物体性状的同时描述出所用到的感受器有什么。通过他们的细致描述,队友最终把他们认为的答案写在黑板上,谁猜对的多,该队获胜。游戏过程中,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实验室,趣味互动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永远是烘托活力课堂的“驱动器”。游戏结束后进行总结,不少青年教师均表示对感觉器官的认识更加形象,更加深刻,教学内容贴近生活非常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青年教师杜曼表示:“我在备课的时候总是记不住皮肤上环层小体、球状小体、触觉小体等主要是感受什么的,现在根本忘不了,太有趣了。”闫晓丽老师表示非常喜欢这样的集体备课方式,提议多多设计简单又有效的师生互动场景运用到教学中。

通过本次活动,大家共同探讨教学重点难点,分享教学经验,为新学期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灵魂。通过生动的临床案例分析,力求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够深刻理解疾病的本质与防治策略;通过游戏互动,力求博得学生眼球,掌握基础知识。本次活动不仅是一次集体备课,同时也为“健康科普我知道系列研学活动第三季——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感觉”做准备。秉承“严谨治学、勇于创新”的精神,教研室不断探索教学新思路,新方法,为我校培养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贡献力量。